雍正和乾隆父子发明的机械风扇是什么

2023-08-14 18:20:24    来源:互联网


(资料图片)

在炎热的夏季,现代人往往会在室内使用空调或电风扇来降温。 古代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,故宫里的皇帝在室内乘凉的主要方式是用手摇扇子。 由于普通手摇扇产生的风力小,劳动强度大,一些皇帝希望对其进行改进,甚至亲自指导机械化扇的设计。 雍正、乾隆父子就是典型代表。

雍正皇帝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是养心殿。 炎热的夏天常常让雍正苦不堪言。 他认为普通的手摇风扇不能满足室内降温的需要,于是命令制造处制造“机械化”风扇。 据清宫内务部档案《雍正二年(1724年)杂书》记载,雍正二年5月25日,雍正帝下令制扇。 . 扇子有楠木框和铁芯,上面装了六把小羽扇,但使用方法还是手动的。 与普通手摇风扇相比,这款风扇的创新之处在于,手动转动扇柄时,可同时带动六台风扇旋转,所产生的风力效果优于普通风扇。 当阆中宝德呈上成品扇时,雍正皇帝不太满意,下令改进扇面,要求扇面高度略有降低,将小羽扇换成大羽扇。 据分析,雍正皇帝坐着干活,将扇子的高度降低,以纳凉风; 大羽扇风力更强,降温效果更好。

雍正二年六月初八日,制办处将改进后的扇呈献给雍正皇帝。 雍正认可这把扇子的式样,但他又想到服务人员在室内转动扇子会出汗,产生难闻的气味,于是提出了制作拉绳扇子的想法,即在手柄上加一根拉绳 风扇的风扇。 新店东暖阁后檐墙(北墙)有一开口,拉绳顺着开口伸出屋外。 服务人员将绳索拉到屋外,带动扇叶转动产生风力。 为防止冬天北风从洞口吹进来,雍正要求造办处在冬天另做木板挡住洞口。口服。 7月5日,总经理张启林提交报告,完成了拉绳扇的竣工。 一共制作了两座,养心殿东暖阁一座,西暖阁一座。 雍正表示满意,开始使用这种扇子。 雍正“发明”的绳扇虽然仍是人工操作,但其风力是靠绳索带动扇叶转动产生的,扇叶数量比普通手摇扇多, 产生相对更大的风力和更宽的冷却范围。

雍正四子乾隆对自动扇很感兴趣。 根据清宫内务府厅档案中乾隆二年(1724年)“自鸣钟”的记载,6月13日,乾隆皇帝命法籍耶稣会士沙如玉 在办公室任职的人制作了一个“自动风扇”自鸣钟。 十一个月后,带有“自动风扇”的报时钟完成了。 这种自鸣钟的特点是在其上部装有风扇,当钟的发条带动内齿轮转动时,牵引装置带动风扇转动,从而使机械风扇成为现实。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乾隆红木人物扇钟也有类似的特点。 钟由上、中、下三部分组成。 下部为箱座,可放置物品; 中间部分是时钟,通过发条的转动带动指针计时; 上半部为手持桃扇的童子和童子身后立的大扇。 . 当时钟走动时,带动男孩上下挥动风扇,带动大风扇水平旋转,在夏天能产生更好的降温效果。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数件功能相似的自鸣钟,其中大部分为乾隆年间所制,这与乾隆帝扶持创新的理念息息相关。

乾隆皇帝也鼓励使用机械动力制作大扇。 清代,圆明园四十景水木明瑟宫是一个拥有三个大扇房的地方,是清帝避暑的地方。 水木明瑟堂始建于雍正五年(1727年),原名“更知轩”。 后来在乾隆亲自指导下,引进西洋水法,改造成扇房。 乾隆九年(1744年)御制诗《水木明色调集秋风清》中有“以西洋水法引水入室。,有转动扇子的感觉,凉凉的,非丝非竹,天籁之音从远方传来。这里的“太溪水法”主要是指古希腊人发明的螺旋水车 科学家阿基米德,又称“龙尾”,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内轴的旋转带动螺旋叶片的反向旋转,使水面不断上升,为风扇旋转提供动力; 指风吹过时,林中树叶发出的轻微声响。 利用流水产生机械动力,使馆内风扇自动运转,不仅解决了人力消耗问题,而且水声伴着凉风,营造出极佳的氛围。 避暑意境。

不难发现,雍正父子“发明”的扇子,在力量上与当时的手扇有着明显的区别,体现了 清朝皇帝渴望获得更好的清热效果。 此外,乾隆皇帝还鼓励在当时的扇子制作中采用比较先进的技术手段。

(转载自科普中国)

关键词: